《芳华》观后感篇1
二○一八年元旦临近,前日就在网上预购了电影《芳华》的门票。昨天午后,驱车22公里从沈抚新城去到了横店影院抚顺市印象新城店,观看了由旅美华人美女作家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
电影《芳华》既是文艺片,也是青春爱情片,还是战争片,影片讲述了部队文工团一群文艺兵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影片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爱情和战争是文艺创作的两大永恒主题的文学艺术理论。这也是继《高山下的花环》之后少有的一部以隐晦方式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
笔者记得,从小到大曾看过很多部战争影片,比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车轮滚滚》、《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战上海》、《上甘岭》、《三大战役》等等。与《芳华》同为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是于33年前的1884年冬天上映的《高山下的花环》。
《芳华》和《花环》都是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笔者认为《花环》是战争正片,而《芳华》并不是战争正片。从艺术创作的主题来看,《花环》的人物命运是为那场战争的艺术化呈现来服务的;而《芳华》的战争场景与过程是为刘峰与何小萍等人物命运的艺术化呈现来服务的。就其艺术内涵来说姑且不论,只说战争场面的拍摄,《芳华》影片更加震撼人心!
过去的电影在拍摄战争场景时,多数都是远景拍摄的,万炮齐发、炮火连天、烽烟滚滚……近景都是灰头土脸、浑身鲜血……得益于当今先进的化妆术、道具术和布景术等电影技术的高度发展,《芳华》的战争场景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其中有连续六分钟的战争近景拍摄,枪林弹雨、爆炸残肢、鲜血飞溅、血肉横飞、成片尸体、重度烧伤……等等,这些写真拍摄几乎都是过去的战争影片中所看不到的,而且都是近景拍摄,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尤其是在影院观看,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非常震撼!连续六分钟不切换镜头的战争场景拍摄,而且还是爆炸近景拍摄,要求演员一步差错都不能出现,否则将片刻殒命……这就是这部战争影片所带给观众的巨大视觉冲击力,近景战争场景震撼人心!
《芳华》的`演员阵容也基本上都是新面孔,她们扎实的舞蹈功底,着实令当今一些明星们汗颜!拉出当今的那些鲜肉萝莉偶像明星们来看看,有谁能有《芳华》剧中演员们扎实的舞蹈功底?而且这些舞蹈还是民族舞加芭蕾舞……《芳华》剧的演员,没有整容、没有雕琢、没有矫情、没有造作……从容貌到神情都散发着一种天然的美……难怪影院中坐着很多银发的老人观众……艺术就应该回归自然!
剧中何小萍战士的那段精神病患者的独舞,令所有在场的观众不分男女老幼潸然泪下!不论你是柔弱小女子还是铮铮铁骨汉,在影院看《芳华》影片时没有眼睛不湿润的……战争不但摧毁了人的生命,也摧毁了人的身体,更摧毁了人的精神……
电影《芳华》同时也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忘却那场渐渐远去的战争……在当今这个和平、幸福与繁华的年代,战争的不测随时都有可能再次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忘战必危!
铭记历史,不忘战争,缅怀先烈,珍视和平!
《芳华》观后感
“多希望有一天突然惊醒,发现自己在一节课上睡着了,一觉醒来还在初中的教室里。老师的粉笔迎面而来砸到你的脸上,提醒你,上课不要睡觉。你告诉同桌,说做了个好长的梦。同桌骂你白痴,叫你好好听课。你看着窗外的球场,阳光洒在脸上,一切都那么熟悉,一切还充满希望!”
这是我们在心里想过无数次的场景还原,也是电影《芳华》最大的主题。
它最大的痛处在于再也回不去了。人间有多少芳华,就有多少遗憾,一个人在经历了许多事情就会发现,青春真的是一个人拥有过的最美好的东西。
文工团解散的时候,所有的人哭得稀里哗啦,舞蹈指导老师抱着政委哭着说:“政委,为什么要解散文工团?为什么?”
这让我想起每次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散伙饭,我明明觉得这样的学习生活无趣又累得要死,盼着它快点结束,可是真的快要结束的时候,又非常舍不得,这里埋葬着我的整个青春啊!
何小萍穿着病服在月下独舞,那是全片最美的片段。刘峰遭人陷害,被开除出文工团,几乎所有人和他划清界限,那是全片最残酷的片段。
刘峰唯一一次释放,就是对林丁丁表白,拥抱了她,这个拥抱却让他万劫不复。何小萍唯一一次释放,是拿了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作为新人的她,却永远被室友们钉在耻辱柱上面。
《芳华》怀旧美好的画面背后,展现出来的,是无奈的现实。
“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这句话是我在全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把何小萍和刘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条线,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善良的人。
刘峰被迫的离开文工团,只有她一个人去送行,临走前赌气似的大声喊,想让所有人都听见:“我明天早上来送你!”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团队里的人集体背叛了刘峰,只有何小萍觉得他是一个好人。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疏远?因为三观早已不同。
刘峰和何小萍都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人,何小萍看穿了文工团所有人的勾心斗角,利己主义,即使给她跳主角的机会,她也不屑与那些人为伍。
后来她从文工团离开,跟随刘峰的脚步去当了一个战地护士,她在病榻前,那个十七岁的士兵问她有没有心上人,她说:“我配不上他(刘峰),他是个很好很好的人”,看得我眼泪差点掉下来。
多年之后,萧穗子成了知名记者,林丁丁嫁给了华侨,陈灿变成了地产商,郝淑雯跟他有了孩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刘峰断了一只手之后,变成了一个从事书籍运输的小贩,他的车子还让城管收了,自己没钱交罚款。
刘峰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是自足而充实,他和何小萍相约着一起看望那些在战争中死亡的战友。
电影在最后用萧穗子的角度说:我是在20xx年的春天,孩子的婚礼上,见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战友的,不由得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青春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流离失所,在洗尽铅华之后,许多人对人生满是失落,而只有那两个相同的温暖灵魂靠得越来越近。
《芳华》观后感篇3
从电影院出来,内心其实五味杂陈。看电影的时候哭了几次,却在最后都归于了平静。
电影《芳华》其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好结局,作为故事主人公的刘峰和何小萍,他们的结局并不算好。电影中用了一个词语——“相依为命”,应该足以让我们联想到他们的后半生。
芳华路上到处都是抉择,不同的选择也许会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结局。无论是刘峰、何小萍,还是萧穗子、郝淑雯和林丁丁。
电影着重聚焦的五个人,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抉择和不同的命运。
刘峰选择放弃读大学的资格,为了林丁丁。又因为表白被拒,因为林丁丁的自保被迫离开文工团,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上了前线。
何小萍选择放弃了与她而言没有人情味的文工团,为了刘峰。离开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团,去了野战军医部队,在战争中也上了前线。
萧穗子,整部电影的讲述者,也是内心最为平和的一个人。她性格好,所有人都能跟她打成一片。她心地好,是文工团女兵中唯一对她释放善意的人。她人缘好,去前线当记者时,所有人都对她依依不舍。但她也有遗憾,直到文工团解散前夕才将心中的情思写在情诗上,却得知心上人已经和她的朋友在一起了。
郝淑雯和林丁丁,故事中家庭条件最好的两个姑娘,一个用“门当户对”击碎了萧穗子整个青春的悸动,一个为求自保让深爱她的刘峰被迫离开了文工团。故事的结局,没有反转,没有悔悟,她们还是她们,眼中的骄傲从未改变。但富足生活背后的精神的空虚和失落,她们的骄傲让她们不会说出来。而我们,也只能通过她们的`眼神和只言片语才能明白。
刘峰是个好人,只知奉献,甘为绿叶。他不是没有私心的,林丁丁就是他的私心。除此之外,他依然是个好人,不计回报地将青春挥洒在部队之中。
而何小萍是个可怜人,童年饱受冷眼,进入文工团后受到了欺负,在前线当了英雄模范后却因为战争的刺激,神经出现了问题。直到文工团的最后一次演出,台下的何小萍忍不住跳起了那段刘峰陪她排练过的舞蹈,精神才逐渐开始好转。一个开始,一个结束,哪怕何小萍对这里失望透顶,文工团却也深深地烙印在她的骨髓之中。
命运没有因为他们的好和他们的可怜,就变得更加仁慈。
但是他们却未曾说过一句后悔。
这恐怕就是人生吧。恰恰也是刘峰和何小萍内心的强大。欣然接受命运,欣然接受自己选择后的人生道路。
在镜头定格的那一幕,历经岁月沧桑的刘峰和何小萍相拥在长凳上。没有表白,没有盟誓。只有何小萍很多年前未能说得出口的那句——“你能抱抱我吗?”和刘峰仅存完好的左臂完成了很多年前的那个拥抱。
他们是强大的。也许远没有郝淑雯和林丁丁的生活富足,但强大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精神。刘峰和何小萍的身上有一种其他几个人看不到的坚韧,哪怕时代在巨变,他们也在变动中坚守住了自己的内心。
整部电影其实看的是故事,读的是命运。大环境下的碾压变迁,每个个体的抗争与选择。命运是无情的,但人却是有顽强的。欣然接受自己做下的每一个选择,欣然接受命运安排给自己的每一个挑战。
人活一辈子,对得起别人,对得起自己,也就足够了。
《芳华》观后感
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黄轩、苗苗、钟楚曦等主演的电影《芳华》,定档9月30日国庆档上映,昨日影片沈城点映。电影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相比冯小刚一干前作,《芳华》的作者性最为强烈,更像一幅跌宕起伏的人生画卷,而冯小刚就是其中的参与者。无论以不同断点展现时代的变迁,还是歌颂男女主人公美好的灵魂,影片都脱不开“残酷”二字。
命运残酷:男女主人公一惨到底
《芳华》以文工团为整体视角展开故事,但线索逐渐汇聚在两位主人公身上。黄轩扮演的男一号刘峰一直被文工团视为“活雷锋”,影片以多处细节展现他的热心肠:帮战友做沙发、帮女兵挤水疱,猪跑了他帮着撵……正是这样一个人,内心却一直压抑着对女兵林丁丁的爱,最终他终于忍不住抱了对方,却因“人设”坍塌被逐出文工团。新人苗苗饰演的何小萍出身贫寒,一进文工团就被女兵们集体歧视,刘峰走后她失去了人生动力,最终也被送走,成为一名医务兵。在前线,刘峰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失去了右臂;而何小萍也受到惊吓精神失常。不过电影最后,这对苦命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时代残酷:“罗曼蒂克”一路消亡
影片时间跨度长达40年,刚入文工团时,女兵们唱着“毛主席就是我们的红太阳”,初入文工团的何小萍感觉一切都是美好的,“可以每天洗澡了”“不用再吃破饺子了”;随即改革开放、时代变了,女兵偷偷穿起紧身衣、戴起墨镜;1979年刘峰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失去了右臂——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6分钟战争场面一镜到底,展现了冯小刚极强的调度功力;之后文工团解散,3分钟长镜头摇过散伙饭上每一张哭泣的脸;时间来到1991年,当年文工团中的舞蹈演员萧穗子真的成了明星,吹小号的陈灿成了地产商,独唱演员林丁丁胖成了“富婆”,而残疾的刘峰成了混得最惨的那一个;1995年,刘峰和何小萍去祭奠战友;直到20xx年,影片的叙述者萧穗子,才得到了这对“苦命鸳鸯”走到一起了的消息。
档期残酷:作者性过强是柄双刃剑
此前导演冯小刚曾表示,他拍《芳华》是为了纪念自己当兵的岁月,而从该片的故事、节奏和拍摄手法来看,其作者性远远超过冯小刚一干前作。影片前一半出现了大段的女兵跳舞、演唱革命歌曲的情节,并配以无比激昂的氛围,以至于女兵坐在河边冲脚旁边也有人吹号、女兵写黑板报旁边也有人拉手风琴……这些用今天的'眼光看稍显“魔性”的画面;文工团“散伙”时的气氛也被拍得相当悲情。但稍显拧巴的是,两位主人公刘峰和何小萍都是文工团的伤心人,刘峰生活在“活雷锋”的阴影下,离开文工团时甚至把奖状都扔了;何小萍在整个文工团生涯中一直受到嘲笑和排挤,这样的处理方式,很难让观众清晰感受到冯小刚对文工团的态度;相比之下,冯小刚把对战争的态度诠释得非常清晰,不仅批判了战争的残酷性,也借刘峰复员后的遭遇,批判了当下社会遗忘战争的可悲。整体上看,《芳华》展现了强烈的作者控制和艺术性,但其故事和表达方式,多少离主流影迷距离较远。
《芳华》观后感篇5
2018年1月6日,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去观看了期盼已久的电影《芳华》。影片中的一句旁白,久久回荡在我耳边:“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才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影片中的何小萍就是那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而刘峰就是那个善良的人!
何小萍满心欢喜来到文工团,想着从此就不会被人欺负了!可现实却一次次浇灭她美好的理想!她想要照军装照,心里有着美好而卑微的念头,想寄给劳改营里的爸爸看,可是部队里演出服发完了,只能等夏天,还有好长好长时间啊,太久了太久了……。以前在家里太受冷落,她做不到一开始就落落大方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她不知道如何用体面的方式实现自己其实并不过分的愿望,舍友的明嘲暗讽和过去经历的排挤压迫让她实在不敢开口借,怯生生地想让一切静悄悄地实现,然而害怕的事情最终发生,因军装照摆在照相馆的橱窗里而被揭发,未经允许拿别人东西的事情不仅被发现了,而且因为羞于承认,被更加激烈地围起来指责批判!
一个从小就被欺负得怯生生的小女孩,她怎么无师自通学会磊落?但就因为一次的不磊落,从此以后文工团里所有的丢脸现世的坏事大家都会扣到她的头上,“她是全世界最臭的”,“那个塞了搓澡海绵的文胸也一定是她的!”大家都嘲笑她、排挤她,她怎么躲也躲不掉,怎么辩解也没有人听。所有男演员不愿意和何小萍搭档的时候政委说他很心寒,但他的心寒可能更多是建立在集体的利益,因为大家没有为了表演的共同目标齐心协力而心寒。
可是这时候终于有一个人不盲目地附和这些排挤,不怕被孤立,单独站出来明确表示接受她、支持她,在没有人愿意给她伴舞的时候,这个人挺着抗洪受伤的腰说他愿意!他就是被大家称为“活雷锋”的刘峰!只有善良的刘峰同情同样善良的'小萍,他们珍惜善良!
从前那些她受到的委屈、祈求保护和安慰的的书信送到了劳改营里渺无音讯,等来的只有一份父亲死亡通知书,而刘峰的出现就像一道光打在了何小萍原本一片漆黑的世界里,这份温暖让她有了一点点勇敢,这点点的勇敢足以点燃何小萍一生的善良。足以让她在刘峰被流放的时候不顾旁人的眼光为他送行,足以让她在刘峰上战场的时候日思夜想,足以让她在刘峰落魄残疾的时候悉心照顾、守护余生。
在文工团里平时也只是让何小萍打杂,不管何小萍心里有什么感受,当在高原上卓玛摔伤膝盖,为了演出任务,为了让何小萍乖乖跳完A角,政委要求所有人对何小萍装病的行为装作不知,把她拉到演讲台上架到了人民英雄的高度,可是表演结束后却用最残酷的方式告诉何小萍我们知道你装病:直接把何小萍指派到残酷的救援前线。政委这种处理方式太冷酷了。何小萍笑了?苦笑。心寒的笑!
文工团的善良和残酷,投射出了一个社会的善良和残酷,其实并没有年代的界限,这些善良和冷酷,现在这个时代也一样在上演。但我们不要因为有残酷的现实,就拒绝善良,否认善良!我们应珍惜善良!
《芳华》观后感篇6
《芳华》讲述了文革后期文工团中的故事,团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经历过战争、解放、改革开放后,应和平年代的需求而被解散。在解散前,了解时局的人已开始准备转业,一个接一个离开了军人队伍;而穗子不愿面对改变,坚持要留下来,并用自己的金项链给战友做了牙托,只为他能继续留在军人队伍。但解散文工团势在必行,直到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她依然不愿接受现实,好在最后考上了大学。
在我们的时代里,同样有很多人只愿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接受大环境的改变,但外面的生活日新月异,你不改变,必然被社会抛弃;而当你站在社会队伍的后面时,你眼里的社会一定是非常悲伤的,因为你只能看到和你一样被社会抛弃、跟不上队伍的人,每天牢骚着对社会的抱怨、对生活的无奈、对命运的咒骂,你绝看不到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对自己的追求。而力量总是向着努力的人的,你接受时代的改变,并努力跟随它,你的眼睛才会看到更多的机会。
主人公刘峰,是文工团公认的活雷锋,每年都会得到军人队伍给的'各种奖项、荣誉,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他做;只有他有的进修机会,他却让给别人……他是不折不扣的好人,却因为爱情被下放连队。我不想说是邓丽君的歌害了他,也不愿责怪林丁丁的落井下石,她只是想保护自己而已。但是看到组织审讯刘峰的时候,我是真的觉得“恶心”。
影片中对此事有一段解说是这样的:“一个总做好事、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突然对你说他惦记你很久了,让你感觉惊悚、恶心、辜负。”对于这件事,我同样感到惊悚、恶心、辜负。在偶像剧中,每一个女生都巴不得被这样的男孩子惦记上吧!东华帝君爱上小凤九不是也让我们拍手称赞、心动神移吗?!怎么到了刘峰就是被腐蚀了呢?这大概就是年代的力量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思想的力量。直到现在依然流传着一句话:“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千好万好的一个人,犯一点点错似乎都应该被千刀万剐。但是刘峰爱上林丁丁又有什么错?活雷锋不能有爱情吗?在我看来,应该是他错误的表达方式吧,毕竟他强行抱了人家……唉,还是邓丽君的歌害了人家呀……
“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那是多么令人可歌可泣的史诗。一部影片,让我看到时代前进的车轮碾压出悲痛的辙印。我不禁想,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怎样?会不会也在希望中努力、在努力中绝望、在绝望中呐喊、在呐喊中死亡?在我们回头看过去的年代的时候,忍不住唾弃他们的愚钝,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又好到哪里去了呢?
或许,我们的时代已经很好了,虽然铺天盖地的真假消息在身边炸开了花,快节奏扰乱了步伐,但信息时代让我们更便捷地认识了世界,比起改革开放前,已经好太多了,比起我们的父辈、祖父辈,已经太幸福了。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如何能不享受当下,不感恩前人建设的和平年代,不珍惜现在的美好岁月?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又如何能不奋斗,不致敬鲜血染红的历史,不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奋发图强?
我们的青春该绽放,体现自己的价值,追随自己的心意,将眼前的苟且变现幸福;
我们的芳华当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让诗和远方现在就来。
《芳华》观后感
《芳华》把最后的画面定格在刘峰和何小萍在车站座椅上相拥而坐,悠扬唯美的歌声《绒花》和画外音同时响起......我突然间觉得这画面是那么美,美得不忍心让它逝去。
这是两位历经了岁月风霜经受了生活折磨而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刘峰的好,何小萍懂得;何小萍的苦,刘峰懂得,两个相依为命的人不需要更多的言语,这是刘峰和何小萍最好的结局。
“他们话不多,但是看起来比其他人更加知足,待人也更加平和”,片尾那段画外音诠释着一个好人内心的温暖,这是上天赐予好人的礼物,收获内心的充实和温暖,物质上贫瘠,但内心富裕、温暖有力;于他们而言,他们的灵魂属于自己,属于自己坚持的信念和自己想要的美好。他们抓住了自己能够抓住的幸福,拥有了自己所能拥有的生活,也并没有放弃自己不该放弃的坚持。
因此,片尾曲出来的时候,我还是把眼泪忍回去了,在我看来,这是他们最好的人生,平和知足内心富裕有尊严。
《芳华》是一部把很多人都看哭的电影,《芳华》拍的是谁的人生,为何能赚走这么多眼泪?
刘峰,一个愿意付出的人,一个愿意帮助他人成全他人的人,一个善良的人,却命运波折生活困顿。一个处处帮助他人的好人一次次错过机会,一次一次地被社会大潮推着向前行走,接受一次又一次并非自愿的改变,用尽了全力,却并未得到常人眼里所谓成功的人生。电影看似在表现好人刘峰的命运,实则是拍出了所有普通人的人生。《芳华》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写实的电影击起大家的共鸣,这便是冯小刚的厉害之处。在时代大潮面前,文工团不想解散也要解散;在工作安排面前,你不服从也必须服从,让你上战场,让你下医院,让你当英雄......普通人没有能够扭转趋势的大潮,也没有能够对抗强大的团体,唯一能够保存的或者就是自己内心的那份坚持。
人生的芳华时代,理想飞扬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梦想;年轻的特点就是对社会认知不够,幻象美好。可历史的现实是,在时代大潮面前,没有多少人能够先知先觉,也没有多少人不会迷失,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实现完美转身,绝大多数的人都要接受普通人的命运。《芳华》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所谓普通人就是,总有梦想遥不可及;比如林丁丁,梦想可谓破灭了一次又一次;比如萧穗子,心爱的人最后成了闺蜜的老公;又比如刘峰和何小萍,现实生活里的'种种艰辛和不易。这些普普通通的人,这些现实生活里的你们和我们,都在经历着冯小刚镜头下的人生,只是时代不同而已。
冯导对人生的感悟入木三分,他永远会站在一个合适的地方,指着前方告诉你,这才是生活。《芳华》的创作是贴近生活真实的,不同于陈凯歌的作品。我曾经和朋友笑谈,如果把他俩比作画家,冯小刚是写实派,陈凯歌则是抽象派,写实派的作品比较容易被读懂,更易被接受,但要出精品确也需要厚实的功力,而冯导在我眼里是功力深厚的一位。
【《芳华》观后感(整理7篇) 】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师德学习心得体会(整理9篇) 2024-10-28
《芳华》观后感(整理7篇) 2024-10-28
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心得体会(整理3篇) 2024-10-28